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球人才竞争背景下中法博士后制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1 作者:熊培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却于5月22日出台了一项极具争议的政策——取消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全面禁止其招收国际学生。此令一出,多国政府与多所全球顶尖高校迅速反应,纷纷向受影响的哈佛国际学生及学者抛出橄榄枝。

纵览近现代史,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能够先后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关键在于其培养和汇聚了大批创新人才与顶尖科学家。我国同样深刻认识到这一发展规律,并始终将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专章部署,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教育强国的关键作用。

博士后科研人才是国际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之一,在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支撑科研院所探索前沿科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是塑造国家未来教育和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随着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度重构,世界各国围绕顶尖人才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系统研判发达国家战略人才梯队建设、科研生态环境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与趋势,将有助于我国持续优化支持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一支能够担当时代使命的国家战略人才队伍。

中法两国在教育及科研人才培养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坚实的合作共识。系统了解中法两国博士后制度在政策导向、管理模式、资助方式、工作性质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我国取长补短、探索并优化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的措施,也将为人才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中法博士后制度各具特色

其一,博士后制度的初创:“战略驱动型”与“需求牵引型”。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两次致信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议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推行博士后制度。他在信中强调,取得博士学位仅是科研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青年博士还须在活跃的学术环境中接受两至六年的独立科研训练,才能真正成熟。为此,他建议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特殊岗位,选拔新近毕业的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使之成长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李政道的大力倡导下,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政策文件,首批设立了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博士后制度在法国的普及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博士后在法国被看作是迈向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也就是成为大学教研人员或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在2003年以前,法国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身份均为国家公务员,其劳动合同属于无固定期限合同(Contrat à durée indéterminé),只有少数由欧盟或者医学基金支持的博士和博士后会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ontrat à durée déterminé)。

法国勃艮第欧洲大学(Université Bourgogne Europe)教育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éducation)的一项调研显示,1997年完成答辩的法国博士失业率整体达5.1%,这一比例在化学学科更高,达9.2%。到了1999年,完成答辩的博士整体失业率达到7%,化学学科则高达14%(见表)。 

为了缓解高层次人才就业压力并扩大科研人才队伍规模,法国政府在1999年尝试推出专门面向外籍博士毕业生的100个非公务员研究岗位。这些岗位为研究人员提供12个月的劳动合同,并给予每月1830欧元的科研经费支持。2003年,法国研究部将这一政策覆盖面扩展至本国和海外博士、博士后群体,增设400个非公职人员岗位,并将合同期限延长至1-2年。至此,法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身份定位实现了重要转型——从原来的国家公务员逐步转变为“公共机构的合同制员工”。

其二,博士后制度的管理机制:“政府主导、多元协作”与“政府支持、灵活分散”。

我国自创立博士后制度以来,其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主导、多元协作”的过程。从管理方式来看,随着博士后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其管理模式逐渐从“中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站单位”的二级管理模式过渡到“中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地方政府-设站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从经费来源上看,随着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博士后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开始从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过渡到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政府资助、设站单位自筹、机构社团赞助的多渠道支持。

虽然法国教育体系历来都有中央集权的传统,但国家对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迄今并没有单独的机构和统一固定的模式。从管理方式来看,由各教学与科研机构自主招聘、管理并考核博士后,其标准各异。从经费来源上看,法国博士后的资助经费也从最初的国家财政拨款向多元化发展,资助主体包括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国家科研署(ANR)、各科研机构实验室(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大学或大学校、其他部委或研究基金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地方政府或企业等。这种分散化管理模式与法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三,博士后培养目标:“培养-工作双轨制”与“实操积累制”。

中国博士后制度在设立之初,便明确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的青年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并始终强调在培养和实践中造就高层次人才。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会定期举办博士论坛、专家讲座,以及如脑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眼动追踪等前沿科技培训,在保障博士后科研工作的同时,着力拓展其跨学科视野。此外,实验室以深度参与学术论坛的组织、科研项目的推进为抓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致力于打破“重使用、轻培养”的功利化、浮躁化、工具化倾向。

法国博士后则以实践为导向,主要通过在科研院所或企业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其发展路径包括:1.科研机构研究:加入CNRS、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大学实验室等顶尖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2.企业项目开发:参与空中客车公司、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等知名企业的项目研发;3.教学科研相结合:担任临时教学科研助理(Attaché Temporaire d’Enseignement et de Recherche),通过短期合同参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

法国博士后制度人才竞争力的生成逻辑

首先,“育才”为始,“铸才”为成。从学科分布上来看,法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方向,并大力拓展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博士后队伍。根据法国大学校长联合会2009年3月发布的《公共科学技术机构及大学校招聘研究人员报告书》,截至2006年12月31日,法国公立研究机构共聘用博士后研究人员1080人,其中信息与自动化专业聘用最多,为164人。其次为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与医药营养学(150人)和生物与分子化学(106人)。法国大学及大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共聘用博士后研究人员785人,其中工程类专业人数最多(175人),其次为生命科学(126人)和社会科学(85人)。法国博士后制度秉承“到工作岗位上去”的实践导向,其内在逻辑以“铸才”为核心理念。

其次,“引才”为始,“聚才”为成。从外籍博士后聘用看,法国科研机构不遗余力地吸引外国科研人员到本国开展研究,以充实本国科研人员队伍。根据《公共科学技术机构及大学校招聘研究人员报告书》,截至2006年12月31日,法国公立研究机构共聘用外籍博士后516名,占所聘用博士后的47.8%。在法国大学及大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中,有外籍博士后253名,占比达32.2%。此外,法国国家研究署还在2009年开始实施博士后回归计划,旨在鼓励法籍青年研究人员回国,并吸引在法取得博士学位的外籍人才留法工作。

最后,“留才”为始,“用才”为成。提升博士后待遇与生活保障,既是防止人才流失的关键举措,更是增强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战略投资。2020年,法国通过《2021-2030研究计划法案》,在维持现有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允许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年扩编,稳步扩大专业博士、博士后、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2021年的指标为700个,2030年增至5200个。同时,允许并支持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延长关键技术领域专业博士后的聘用时间,由原来的最长不超过18个月延长至3-6年,且允许用人机构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与博士后续签聘用合同。新入职博士后的最低工资提高至招聘当年法国政府法定最低工资的2倍,并给予1万欧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对中国博士后体系建设的启示

其一,以推进博士后科研实践为导向,打造多维评价指标体系。“育”是认知的起点,而“知”的真正完成在于“行”。博士后培养的核心要义在于: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持续的工作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行”铸造“真知”。法语中“才干”(“Savoir-faire”)本身就蕴含着“知识-行动”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学术造诣源于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即“知行合一”。因此,博士后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应避免“一刀切”,建立成果与素质并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其二,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国际化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聚才”绝非单纯追求海外人才的数量累积,“引才”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中外高层次博士后人才的有机聚合,形成创新合力,最终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其三,以多元化资助为依托,提升博士后支持力度。当前,国内博士后资助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存在“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应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多渠道薪酬体系,强化“政策留才”的保障作用。

中国博士后制度经过40年的发展,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博士后培养体系。然而,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多维支撑: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善的医疗保障、健全的福利制度、便捷的生活配套以及人性化的工作节奏,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铸才、聚才、用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作者 熊培尧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法国勃艮第欧洲大学CPTC实验室[E.A.4178]附属研究员,法国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学语言学博士。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